探讨残疾人克服自卑心理的对策的几个方面

温馨提示:点击蓝色文字可查阅更多相关内容

一、 社会在克服残疾人自卑心理问题方面应采取的对策:

一、要改善社会环境,给予残疾人真爱。社会是大环境,社会的先进思想有着很强的感染力。因此,我们应该广泛地宣传人道主义思想,让全社会都来关心、尊重、理解和帮助残疾人,大力发展福利事业,帮助残疾人就业。只有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,享有劳动的权利,能为社会创造财富,残疾人才会觉得自己生活是有意义的,也才能逐渐克服自卑心理,不断取得进步,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。

二、要发展特殊教育,提高残疾人素质。应该说,残疾人这一群体的整体素质并不高,但这一点并不能由残疾人自己来承担责任。特殊教育学校、特殊设施的缺乏都让许多残疾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,更何况许多残疾家庭家境贫寒,更无力承担昂贵的教育费用,相当多的高校对残疾学生关上大门。残疾人从实质意义上无法享受教育的权利,自然也无法提高自己的素质,与正常人相比,肯定没有竞争能力。屡遭失败的残疾人能不自卑吗?

三、要开展文体活动,促进残疾人交流。社会应提供残疾人的交流平台,让残疾人有与人交往的机会,才不至于陷入孤独与自我封闭之中。残疾人社区、丰富多彩的残疾人文体活动、职业技能等比赛,都可以让残疾人相互交流与鼓励。霍金、海伦、张海迪等中外成功残疾人士所起到的榜样作用,是残疾人增强自信的良好动力。

二、家庭在克服残疾人自卑心理问题方面应采取的对策:

一、要真诚关爱,以乐观、正确的态度看待残疾人,让残疾人意识到有亲人在爱他,支持他,让残疾人知道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是勇气的表现,同时也让残疾人知道,家人需要他,被人重视与需要是个人价值的体现,这样能让残疾人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,能很好地增强残疾人的自信心。

二、要发掘潜力,培养残疾人的自信心。作为家人,与残疾人的接触较多。因而应该善于发现残疾人的优势并加以培养。比如说,耳朵听不见了,但也许对色彩很敏感,可以画画;眼睛看不见了,但也许有着音乐上的天赋;腿不方便了,但也许歌唱得很好。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,又打开了另一扇门。让残疾人在自身优势方面获取成就感,增加愉悦的情绪体验,就会逐渐树立起自信心。

三、帮助残疾人树立正确的评判观,正视生理缺陷,学会自我肯定。有残疾人的家庭,家人应正确对待残疾人的残疾,既不视残疾人为累赘,也不刻意把残疾人当作处处需要照顾的对象。要引导残疾人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残疾,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,从而培养残疾人的自信心。

三、残疾人自己在克服残疾人自卑心理问题方面应采取的对策:

一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。人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,其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。残疾人如果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,就能持正确的观点、方法对社会、人生以及世界上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认识和把握,并作出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反应。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,能使残疾人站得高,看得远,用高尚的动机支配自己的行动,正确地观察和分析问题,冷静而稳妥地处理问题,坚信自己能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并以乐观主义的态度化解种种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,从而防止心理障碍的产生,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。

二、养成文明、健康和科学的生活方式。生活方式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已被科学研究所证实。文明、健康、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有规律、劳逸结合。残疾人学习、生活、工作的负担较重,心理压力较大,更应该学会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、工作和休息,使生活有规律。

三、正确认识自己,把人生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。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,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能够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,并以此付诸于社会实践。这对于充分发挥个体才能,使个体少受挫折是极为重要的。特别是残疾人,只有当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及特点时,才能确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,并通过努力达到这一目标,使个人需求得到满足,个人价值得到体现,从而巩固和增强自己的信心,使自己的心理机能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。相反,如果残疾人不能客观估量自己的能力,仅凭良好的愿望和热情去制定目标,其结果往往是使目标落空,自己的心理遭受打击,从而给心境造成不良影响。因此,每位残疾人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点,不苛求自己,把人生奋斗目标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使自己能够脚踏实地向前发展,从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。

四、正确认识他人,对他人期望不可过高。残疾人在生活、学习和工作中大多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帮助。当得到的帮助与期望值不符时,往往倍感失望,抱怨他人,导致心理不平衡。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要过分依赖他人,更不要对他人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,凡事首先要立足自己,依靠自己的努力,只有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时才考虑他人的帮助,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。

五、学会自我调节,保持乐观、积极的情绪。情绪对身心健康有着重大影响。稳定而良好的情绪会使人心情开朗、精力充沛,对生活充满兴趣与信心;反之,如果一个人的情绪波动不定,患得患失,喜怒无常,就会使自己变得抑郁沉闷。在现实生活中,残疾人难免会遇到不良刺激,产生不良情绪反应。因此,应学会自我调控情绪,培养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。具体说就是自我分析、自我评价、自我教育。自我分析就是自己对自己要有个基本的认识,分析要客观,既不过高也不过低;自我评价就是自己给自己“定格”,为自己“打分”,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。自我教育就是自省、自警、自砺,总结优点、发现缺点、自我警示、自我磨练。也可以通过合理宣泄和适当控制来恢复心理的平衡。合理宣泄可向亲友倾诉,可在日记中秉笔直书,甚至可以痛哭一场。但要注意的是,宣泄的方式应当合理,不能不分场合和时间。

 六、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之中,扩大人际交往。积极参加社会活动,扩大人际交往,是残疾人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。残疾人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增进对他人的理解,开阔心胸,感受到他人的温暖,得到心灵的慰藉,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,大大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力量,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。一个离群索居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。

七、求助于残联组织或心理咨询机构。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达到缓解心理紧张与冲突,提高适应能力以维护身心健康。为帮助残疾人更好地适应生活,克服各种心理障碍,各级残联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十分必要的,残疾人可以通过心理咨询,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,开发潜能,优化人格,促进自身全面发展,从而不断提高对待自身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适应能力,有目的地调控自己的情绪,保持心理平衡,更加正确地处理学业、成才、交友、择业、恋爱、发展等方面的人生课题。

总之,引导残疾人走出自卑心理的阴影,树立起自尊、自信、自强、自立的精神面貌,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。这一过程需要个人、家庭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。广大残疾人只要树立起科学的认识,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,学会调节与平衡自己的心态,就一定能战胜自卑,树立起生活、学习和工作的信心与勇气,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。

消息盒子
# 您需要首次评论以获取消息 #
# 您需要首次评论以获取消息 #

只显示最新10条未读和已读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