残疾人自卑心理形成的内、外因角度大致分类

温馨提示:点击蓝色文字可查阅更多相关内容

一、  生理因素对残疾人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:自卑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感。残疾人过低的自我评价,使他们漠视自己的潜能,消蚀自己的意志,淡漠自己的情感,阻碍自己的认知,令自身的心理机能全面退缩乃至退化。伴随着这种认识机能的是:“我不行”,“我真的不行”,“什么都不行”,“怎么也不行”,“我就是不行”……这样一连串的意识与潜意识,它们经常在自卑者的脑海里盘旋不去,阻碍他向这个世界开放,降低了他们面对问题、参与学习的能力,令其精神一再退缩,以至于发展到最后产生了严重的身心疾病。

二、缺乏成功的体验对残疾人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: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,都需要对自我价值的肯定,希望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能够成功并为成功而自豪,为失败而感到羞愧。残疾人因为自身生理上的缺陷,某些方面的能力就会落后于别人。当他们看到别人成功后的快乐,他们就会更深地陷入失败的痛楚。多次失败体验的积累,也就使他们丧失了勇气和信心,认为自己不如别人,从而丧失勇气和信心。

三、 家庭对残疾人的错误态度对残疾人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:可以说,许多残疾人的自卑心理跟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。一些父母对残疾子女、家庭成员对残疾兄弟姐妹、或是夫妻一方对残疾配偶缺乏信心,视其为负担,认为他们的缺陷惹人讨厌,对残疾人缺乏公正的评价,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,残疾人也认为自己的残疾是一件悲哀的、对不起人的事情,于是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他们软弱、胆怯的性格;另一些人对家庭中的残疾人又恰恰相反,他们把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孩子的生理缺陷视为自己的过错,对残疾人怀有负疚心理,或是认为残疾人很可怜,所以事事包办、代替,这就造成了残疾人依赖性强,交往能力差而害怕与人交往;更有一些人不能正视现实,认为家中有个残疾人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,因而不与残疾人交流,甚至将残疾人禁锢在家里以躲避别人的讥笑,人为地让残疾人失去了与人交往锻炼的机会,让残疾人越来越封闭、越来越孤独。

四、社会的冷漠与歧视对残疾人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:残疾人在性格上本来就比正常人脆弱、敏感、多疑,而在交往中,难免会遭到一些嘲笑,甚至是捉弄和欺负,这种现象在残疾儿童身边更容易发生。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堪忍受他人的冷嘲热讽,因此有过这种体验的孩子一般不敢与人交往。对于成年残疾人来说,社会的冷漠与歧视是造成他们自卑的最大原因。虽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,嘲笑残疾人或是欺辱残疾人的现象已经很少见,但是歧视与冷漠却依旧普遍。在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上,很多企事业单位从本质上来说并非瞧不起残疾人,但在用人方面却对残疾人关上了大门;在教育方面,能适合残疾人就读的学校并不普及,使很多残疾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,甚至于很多大、中专都不录用残疾学生。残疾人文化、科技素质提不上去,就更没有能力与正常人竞争,从而又加深了他们的自卑;在社会生活中,能让残疾人参加的活动少而又少,残疾人缺乏交流的平台,心中郁积的烦恼无处发泄和倾诉,只能让自己陷进封闭孤独的世界……社会对残疾人越是忽略、漠视,残疾人就越没有能力参与社会,所谓的自尊、自信、自立、自强只能沦为一句空话,拖在他们身后的就只能是一道道长长的自卑的阴影。

消息盒子
# 您需要首次评论以获取消息 #
# 您需要首次评论以获取消息 #

只显示最新10条未读和已读信息